close

〈知識與信仰〉─綱要整理 講員:吳鯤生總編

引言:近代科學的興起

  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是影響近代科學興起的一個原因。中世紀在歷史上被稱為黑暗時代,因此大家難以認同上述說法。西方文化一開始受希臘文化影響,和現代科學有差距,到了中世紀:第一,「繁瑣哲學」的態度才能培養出小心的傳統;第二,神鉅細靡遺創造、掌管世界的理性秩序。從這兩點衍生了自然律的信念,數學家白德海〈音譯〉說,這一千多年時間使基督教文化烙印在人們心裡。1666-1866年間,法國科學院招收過九十二位國內外院士,有七十一位基督徒,五位猶太教徒,十六位天主教徒。歐洲在法國以外的天主教徒有一億多,基督徒有六千八百萬。在院士的部分,基督徒比天主教徒多;但在人口數上是天主教徒勝過基督徒。也就是說「新教徒」孕育出較舊教徒六倍之多的科學家。分析原因如下:
  一、 基督教對於挑戰和批判較沒有歷史包袱。
  二、 神學百家爭鳴,對不跟從主流有寬容能力。

  由此觀之,信仰會影響求知的態度〈心情〉。
  如果在當時的歐洲,提出「基督教在歐洲給人的印象為何?」這樣的問題,要問的是一般人;相對的,「基督教在台灣給人的印象為何?」也應該是去問非基督徒,問那些我們身邊的同學、朋友,基督教是什麼?

正文:簡單回顧台灣教會近代史

  四百年之前〈1627〉,荷蘭人到台灣對平埔族人傳教,三十五年後因鄭成功攻台,荷蘭人退出台灣。
  過了兩百年〈1860〉,廈門的基督徒杜加德〈音譯〉訪問淡水,發現語言相同;於是在1865年五月二十九日,杜加德跟馬雅各〈音譯〉到高雄、台南等地宣教。到了高雄第一年多五位基督徒,第二年多四位,比到中國的馬禮遜〝成績〞還好。
過了八十九年〈1954年二月〉,長老教會南部教會提出三千九百字的台灣宣教報告書,在經濟、宣教、社會有詳盡報告,內容提到當時台灣的三百二十四個鄉鎮中,有一百六十一個沒有教會;全台灣人口數七百八十萬人,長老會人口有五萬六千人,比例是0.72%,表示台灣還有將近九成九人口尚未信主,似乎「顯示」宣教進度緩慢。這報告促成了有名的「教會倍加運動」,五年之後成了全省的活動,決定要在1965年六月十六日,長老會設教一百週年時檢視成果。到了1965年,台灣教會數從原來的233變成466,剛好倍加;教會人口數則由59471人成長成102943人,也差一點達到倍加。在1965年,全台灣的教會數有840間,信徒人口數170000人〈加上原住民〉;到了2001年,統計數字顯示,台灣有1203間教會,信徒227900人,也就是說從1965到2001這三十六年間,信徒人口數只上升約58000人,所以1965年是台灣教會界發展的分水嶺。
  為什麼從1965到2001年信徒人數只多了五萬多人?不能忽略這三十六年間的社會變動。在這段時間,台灣逐漸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半工業社會,再轉為工業社會;經濟發展從散步到慢跑,從慢跑到快跑,再從快跑到起飛。1950-1960間,政治雖不穩定,但傳教卻蓬勃發展;然而從民國五十一年〈1962〉台視成立後,電視開始進入客廳,佔據了人們下班後跟放學後的時間,人們把時間放在拼經濟跟電視上。1972年,台灣教會增長促進會成立;1974年,學員傳道會到韓國那「福音大爆炸」的環境中觀摩;1975年,一直以門徒自居的 蔣公去世,其後一年半周聯華牧師在全省各地舉辦大型佈道會;1970年開始,唐崇榮牧師開始來到台灣舉辦大型佈道會及神學講座;1980年趙鏞基牧師也來到台灣開佈道會;1992年之後就很難統計,因為數量太多了。另外,1977年,學園傳道會把一種美式佈道方法帶進台灣,在八月之中某幾天,用各種傳媒方式宣傳一句口號:「我找到了,你也可以找到」。這是在用各種方式催促民眾打電話問教會「你們在找什麼?」但貢獻不大,因為只有辦法跟極少數人保持聯絡。

自身觀察:台灣教會傳福音的方式跟方向需要質的突破

  1965年同時也是我〈吳鯤生總編〉初中畢業,我觀察台灣教會不時辦培靈、佈道會,看見基督教會嘗試很多方法去傳福音,但這些方法往往「只問耕耘不求收穫」,台灣教會傳福音的方式跟方向是否需要調整? 
  在1967年,台灣約有三十八萬基督徒人口,約佔總人口數的5%;
  到2001年,台灣約有六十一萬基督徒人口,約佔總人口數的2.65%。台灣基督徒不只比例降低,未聽過基督福音的人口數還變多了〈2239萬人〉。教會比以前更努力,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聽不進去,原因在於他們如何做判斷:
  一、 和每一個人內在的世界觀及價值觀相關;
  二、 發出信息的可信度以及全面的印象。

  1973年,福利工作開始跟福音工作結合〈例:教會發麵粉〉,這些行動都是為了愛,神雖不以成果論英雄,但仍應檢討兩點:
  一、 愛心是不求立刻回報的。
  二、 福利跟福音兩點之間的距離。
  傳福音者往往為社會著急,但卻容易讓福音成為教條主義,結果就是在庭園中騎馬繞圈,走得很累卻還在原地。所以不要著急,不僅不急還要比慢,為了達到質的突破。

結語:基督化的社會

  只是歷史會不會有重演的可能呢?其實之前三十多年,台灣教會所走過的路都是有價值的,因為知道有些不通;但若重走,就真的是失敗了。希望我們能培養一種往前看的眼光,往前看三十年,甚至五十年,為什麼?因為兩點間最短的距離不是直線,我們不一定要把眼光只放在立即可見的成果上面,人才培育跟思想訓練都相當重要。我要推薦魯易師〈音譯〉的《預約心靈沃土》,中間談到一個觀點,這個社會需要各種不同學科都從基督教重點出發。如果各學科入門書都由基督徒寫,那就能營造出一個基督化的社會。舉例來說,中國大陸的「大學的人文讀本」,三冊共三百萬字,如果說有很多文章是基督徒寫進信仰,那在中國就會有很多人看到了。
  我們需要轉變心態,跟大家分享我帶來的一幅畫上的一句話:
  「Lord, in all I do, in work, in play, may I serve you everyday.」

  我們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服事主,所有的都是。我們跟一般人最大的分別就是「為誰而做」。做事只有兩個方向,一是為自己,一是不為自己;活著只有兩個方向,一是為自己活,二是為主活。然而「主」是很抽象的。「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,又當愛人如己」是說,愛人跟愛神是合在一起的,好比手心手背都是肉。

  希望我們中間可以有人將來當教師;有人從商;有人走法律;有人走行政;有人是社工;甚至有人進娛樂圈,每一領域都需要有基督徒為主發光。更希望有些人可以做全時間傳道人,但跟前述也無分高低,在神眼中都相同,看神給你的感動是什麼。我們需要用禱告扶持進入下列四種領域的人:
  一、 演藝圈
  二、 商業人士
  三、 政治人士
  四、 大傳相關工作
  這四種領域中的人需要其他在比較「安全」領域中的弟兄姊妹更多的扶持。
  在團契中如果有知心之交,是你的福氣;有人敢罵你,敢對你直說是福氣。我們都該珍惜這幾年時間,我們一起事奉、成長,成為彼此的禱告同伴,畢業之後繼續扶持彼此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uan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